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
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 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 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
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 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 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
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9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科技发展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管理处;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4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地质矿产一处、地质矿产二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遥感地球化学调查处、地质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重点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西安地调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有博士、硕士培养点;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等联建有研究生培养基地;陕西省地质学会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设在中心;还发起组建了陕西省地质资源与环境检测中心。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挪威、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周边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在西亚、澳、加及周边国家开展地调科研工作。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创办有《西北地调》专业网站。
拥有国土资源部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岩矿鉴定,岩矿测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等甲级资质;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国家测绘局测绘乙级资质;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等资质证书。2006年通过了质量(ISO 9001:2008)、环境(ISO 14001:2004)和职业健康安全(OHSAS 18001:1999)“三标一体”整合型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
50年来,西安地调中心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项目8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20余项。中心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和找矿突破”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陕北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 奖一等奖。“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获得了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有2人次获李四光科学研究奖和侯德封奖,20余人获政府特殊津 贴,2人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百千万人才称号。自2001年以来,连续12年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先进单位,2005年获陕西 省“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被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被陕西省委科技工委授予“民主管理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科教文卫 体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9年获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组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西安地调中心提出要用十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地调中心,即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调查研究条件和环境及一流的管理水平。坚持“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的管理方针。追求“三创”(专业队伍建设创一流;地调科研成果创一流;管理服务水平创一流)、“三保”(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的管理目标。努力营造创新、求实、和谐的文化环境。